早晨,天蒙蒙亮,便接到单位老陈打来的电话。
“小方,走,我们去格达自然村里再看看。”挂断电话,我匆忙套上一双“爬山鞋”,跟着他一起驱车去往格达自然村。
沿着沧源自治县勐来乡丁来村东北方向一直走,在距离村委会7公里的地方,便是格达自然村。
记得初次到格达自然村开展监督检查时,刚刚行走至活动广场,村民们就纷纷围了上来,你一言我一语,诉说着当前村里的供水状况。
“我们这里的水出水量特别小,这段时间还出现了停水的情况,你们管不管啊?”
“没有水的话,我们生产生活很不方便,希望能帮助解决问题。”
在听到村民的诉求后,我和老陈随即走进一户人家打开了水龙头。水龙头那边除了传来“嗤嗤”的排气声,一滴水都没有。连试了好几家都是这样的情况。
“村子的水源头在哪?”老陈向村民们问道。
“我带你们去!”村里一名热情的大哥随即应声道。
在他的带领下,我们来到了“水源头”。所谓的“水源头”,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老水池。据了解,老水池修建于2001年,水容量仅35立方。由于时间久远,水池底部出现开裂,已经无法再蓄水。
“之前村上也考虑过解决问题,但因为涉及资金,还要确定水管管理员等问题,此事就搁置下来了……”随行的大哥向我们道出了困难。
“饮水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,我们得想办法帮村民解决这个问题。”老陈向我说道。
回来后,我们随即将发现的问题形成报告,按程序把问题反馈给县水务局等相关部门,并督促有关部门建立“政府主导+专业运维+村民参与”的全链条管理体系,健全“运行管理机构、运行管理办法、运行管理经费三项制度”,确保工程“建得坚实、管得精细、用得长久”,切实解决群众的用水问题。
在相关部门的全力推动下,项目很快被纳入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重点工程进行实施。
新建工程采用高标准建设工艺,对原来的老水池进行了改扩建,不仅可解决格达自然村季节性缺水难题,满足全村人畜饮水需求,还通过“建设+管理”双轮驱动模式,为村子注入了源源不断的“水动力”,让清泉甘露成为村民的幸福源泉。
“再也不用担心没水喝了,也不用到处去找水了!”“现在这个水质相当好,我们非常满意。”村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此刻,我深刻体会到“治水就是治心”的真谛,我知道,这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(方悄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