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年前,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领土与民族尊严。九三阅兵仪式上,受阅部队的铿锵步伐、“1945”与“2025”车牌承载的记忆、26架直升机汇成的“80”字样,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,更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守护和平的坚定力量。这份家国情怀,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嘎多村有着最质朴的延续。夜晚的嘎多村,月光洒在蜿蜒的边境线上,远处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。我跟随村支书的脚步,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入户走访的小路上。这一晚,我们敲开的不仅是村民的家门,更是一段关于坚守和传承的厚重故事。
初遇守边故事,感受两代坚守
当走访到村民肖艾惹家时,支书告诉我,肖艾惹的父亲在1983年至1998年担任界务员,1998年后,他接替父亲,成为了一名守护国门的先锋卫士,继续看护界桩、守好边境。昏暗的灯光下,肖艾惹轻轻摩挲着那本泛黄的界务日志,布满老茧的手指在纸页上缓缓划过,纸页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次巡边的路线、界碑状况和边情动态,每一笔都饱含着岁月的痕迹。支书凝视着墙上悬挂的老照片,缓缓说起自家的故事,“我父亲也是界务员,那时候没有卫星定位系统,全靠脚步丈量边境线,一双胶鞋磨破又补,补了又磨。”受父亲影响,他放弃了走出大山的机会,选择接过“护边接力棒”。在嘎多村,像这样的“守边世家”还有不少,他们如同抗战时期守护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先辈们一样,用两代人的青春,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巡边护边的光荣使命中。
领悟守边精神,读懂责任担当
嘎多村是云南省沧源自治县单甲乡的一个边境行政村,37名专职戍边员中,有26名是当地村民。巡查、护碑、调解边民事务,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,于他们而言,默默坚守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。“父亲常说,界碑在哪里,责任就在哪里。”支书回忆起那年边境火情,“干燥的春风卷着火星子,眨眼间就窜上了山脊。父亲带着党员和护林员冲上火线,手里攥着的是树枝和砍刀,心里装着的是身后的界碑和村庄。”他们在浓烟中奋战整夜,用身体筑起防火隔离带。当晨曦照亮国界时,灭火队员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,脸上满是烟熏的黑印,但胸前的党员徽章却在朝阳下熠熠生辉。守边,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担当。
立下青春誓言,贡献守边力量
返程时已是深夜,山脊线上的联防所依然灯光明媚。返程路上,马灯昏黄的光晕摇曳在边境小路上,仿佛照亮了数十年前送粮队伍的艰辛足迹,也让我联想到抗战时期民众为支援前线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。李大钊先生曾言:“青年之字典,无‘困难’之字;青年之口头,无‘障碍’之语。” 在嘎多村,我真切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,守边从来不是地理坐标上的简单驻守,而是精神维度里的信仰传承。作为新时代选调生,我将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把驻村时光化作成长的养分,在边境巡逻中熟悉每一寸边情,在矛盾调解中锤炼过硬本领,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践行初心使命。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界碑,我望向远处正在仔细擦拭界碑灰尘的界务员,忽然觉得青春最动人的模样,就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,在奔涌的浪潮中点燃星火,让每一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。我愿以无数守边人为镜,在祖国边疆的热土上,以奋斗为笔、以坚守为墨,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。(陈洛柠)